灌县一位女知青的回忆信
亲爱的《岁月都江堰》编辑部的老师们:
你们好!衷心感谢你们收集和编辑了灌县知青的历史资料,并将它们公之于众,真的辛苦了!通过你们所报道的知青故事,以及配套的照片和文字,我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段艰苦但充实的岁月,回到了那个曾让我成长的山区。
我是一名来自灌县塔中初中1965级的学生,尽管我有着继续深造的能力与理想,但由于特殊的政策原因,最终未能如愿以偿。我不得不选择了报考五七中学的医士班,勉强安慰自己。然而,这份安慰并没有持续多久。随着特殊时期的运动来临,我更是无法继续学业。于是,我决定北上投奔我的大哥——当时他在北京五机部五设计院工作。在首都的两年生活后,我还是选择了返回家乡,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,投身到知青的行列。
记得当时学校安排我前往白沙公社白沙大队四队,我背上了发放的“大花被”和蚊帐,带着一颗坚定的心,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艰难却充满意义的道路。从此,我与这片山区结下了深深的缘分,扎根其中,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知青生涯。
展开剩余78%知青岁月的记忆,至今仍历历在目。那些在山间的劳作,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。我们挖冬地、种玉米、薅玉米秧,五黄六月掰玉米的情景仍旧鲜活。春夏秋冬,轮回交替。那时,我们的脚力在上山下山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锤炼,而我们的意志力,也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加坚强。除了繁重的劳动外,我们还参与了许多公社组织的文娱活动。每逢春节,公社临时组建文艺队,我们排练节目,慰问虹口军区的解放军;我们还参加了各类社会调研活动,这些都成了那段日子里的点点火花。那些简朴而富有意义的活动,不仅拉近了我们与社会的距离,也激发了我们对时代的责任感。
不久之后,我们得到了在白沙山区代课的机会。我积极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培训,并在白沙地区的学校教书育人整整11年。在这段时光里,我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倾注于了教育事业。尽管身处山区,我并未停止追求学识。每当课余,我便报名参加温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函授大专中文课程,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。
直到1982年,我被借调到北街小学试用一年,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锤炼自己。经过一年的考验,我被正式调入北街小学,直到退休。期间,我曾担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,并且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及年级教研组长。我的努力也得到了各级认可,荣获了多个奖项与荣誉,如1989年获得教育部级劳模称号,1990年获成都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等称号。
回想起那些岁月,虽然青涩,但充满了坚韧与希望。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,我们依然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快乐,在泪水中寻找安慰。幸好,那些年,我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五七中学同学们,一起在困境中相互扶持,彼此帮助。我们青春的笑脸,成了那段艰难岁月中最美好的回忆,而我们的友谊,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香甜。
这些年,我一直想将自己作为知青的经历和感悟写下来,记录那段青春与奋斗的岁月,然而生活总是匆忙,总是有太多的事让我无法静下心来。现在,我希望在你们奉献精神的鼓舞下,能够实现这个愿望。我也期望你们能继续努力,让我们这一代灌县知青的故事不被遗忘,让这段时光留下些许痕迹。
最后,再次感谢你们这些为历史献身的编辑们,你们的奉献精神,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。支持你们的工作,我也愿意为灌县知青的组织贡献绵薄之力。如有需要,请随时告诉我。
衷心祝愿你们一切顺利。
白沙知青 赵维碧
2022年8月28日
知青照片:
- 上排左一:苏玉华,麻溪公社知青,后在麻溪小学任教;左二:赵维碧,白沙公社知青,在白沙公社小学任教;左三:陈秀群,白果公社知青;左四:唐先群,灌中初66级学生,白沙公社知青,后在白沙公社小学任教;
- 下排左一:范小文,白沙公社知青,后在新都小学任教。
下乡第一年聚会在青城山
赵维碧下乡第二年
- 前排:朱茂春、徐渡公社知青;
- 中间:赵维碧;
- 后排:范小文、白沙公社知青与同生产队的知青姐妹。
赵维碧40岁时,荣获教育部级劳模奖项留影
2022年6月,赵维碧回到学校接受采访
发布于:天津市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