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1971年,中国农村的真实景象展现在我们眼前,知识青年们在田间地头下乡插队。在忙碌的生产间隙,他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,展现了青春活力和归属感。那时的农村生产积极性高涨,人口众多,流动性小,人们扎根于土地。而如今,年轻一代多选择涌向城市,留下的多是年长者,乡村的生机面临空前挑战。
▲再看看这一幕,知识青年们齐聚农村,参加“忆苦思甜大会”,有种广阔天地的感觉,仿佛未来无限可能。然而,如今即使在一个村庄,也难以聚集如此众多的年轻面孔,乡村的活力正在逐渐消逝。
▲这张照片拍摄于1973年,由外国人记录下的城市工厂工人们。早晨,他们在操场上跑步锻炼,呈现出一种半军事化的管理风格,团队精神和集体活动在当时被高度重视。
展开剩余85%▲照片拍摄于无锡市惠山泥人厂的制作车间,工人们正专注于泥人的创作。虽然天津的泥人最为闻名,但惠山泥人也独具特色,历史悠久,已有四百多年的传承。此外,还有大吴泥塑,它们三者共同构成了我国三大泥塑的璀璨文化。
▲1970年代的胡同里,几个少年嬉戏玩耍。其中右边的两个面对镜头双臂环抱,摆出一副酷炫的姿态。心理学家指出,这种姿势其实是下意识的自我保护行为,显示出他们对外界的警惕和自我防御。
▲1973年,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儿子到小摊上买冰棍。在现在五花八门的冰淇淋口味面前,那时代的冰棍似乎显得格外简单,最常见的就是传统的老冰棍,偶尔有高档一些的称为奶油冰棍而已。
▲1970年代的小学生课堂上,学业负担相对较轻,戴眼镜的孩子屈指可数。这位同学可能是因为先天近视,显得尤为特别,也彰显出那个时代对眼健康的重视不足。
▲同样是一张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老照片,1973年,在一家托管所里,环境简朴,仅有几张藤床。孩子们由几个年长的护理人员照顾,他们大多是单位职工的孩子,生活学习无需过多干预,只需关注饮食,让人不禁想起当今“生活老师”这一新型职业的出现。
▲1973年,在河北遵化,三位农村老人正在用零散的石块砌墙。冬季农闲之际,虽然生活的重负让他们的身体微微佝偻,却依旧停不下来,依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改善周围的环境。
▲同一年,两位农村妇女肩挑扁担,辛勤搬运石块,平整土地。这里的土地较为贫瘠,这些乱石恰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,彰显了她们在艰难环境中依然坚持耕作的决心。
▲1979年,一个自行车停放处,戴着红袖章的老人负责看守。这是某单位的停车场,停车免费,而在农村的集市上可就不一定了,那是相对昂贵的地方。
▲1979年,四位男子在长城上留影。那个时代,大家都喜欢穿军装、戴军帽,绿军装成为时尚标志。条件允许的,身上从帽子到鞋子全是统一的军装,而不那么富裕的,也至少会配备一件半身装,甚至仅有一顶帽子或一双军鞋。
▲1979年,这里是一个拍照的景点,一位老年人坐在小凳子上,手握相机为游客拍照,旁边的人们排起了长队,等待着拍照的机会。人们可以想象,所拍的照片大多是同一个角度和背景,几乎没有新意。
▲1979年的一个农贸市场,镜头前的这位可能是市场的管理员,竭力维护着市场的秩序。
▲1979年,在市场里,有几摊贩专门出售牛羊肉。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能来这里买肉的人,往往都是因为特别的家庭聚餐,或是难得想要改善一下伙食。
▲70年代的上海,沪南电表场家的院子里,放学回来的孩子们聚在一起打乒乓球。虽然场地条件简陋,但他们玩得却有滋有味,乐在其中,体现出一份简单的快乐。
▲更小一些的孩子在一旁耐心等待父母来接,圆圆的脑袋下,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,显得无比可爱,透着一份童真的期待。
▲七十年代农村的墙壁上,张贴着许多宣传标语。其中“为人民服务”尤为显眼。那时的墙壁上随处可见标语,比如“打倒美帝”、“一定要解放台湾”等等,后来逐渐被一些所谓的“祖传秘访”和“专治牛皮癣”等标语所替代,社会风貌也在变迁中发生了显著改变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